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
发稿时间:2025-03-29 21:34:09 浏览次数:

       为激发技术室员工的工作热情,以饱满的姿态面对工作,坚定信心、同心合力,329日,底盘事业部技术室组织员工游览被誉为世界上最险要的十条路之一的万仙山郭亮洞挂壁公路。

清晨八点,大巴载着技术团队向西北驶去。导游举起话筒,向同事们介绍:万仙山郭亮洞位于辉县西北太行山区,是村民1972年历时5年在120米高绝壁上手工凿出的挂壁公路。这条长1250米、高5米的隧道,让曾经只能攀爬720天梯出山的村子通了车。

   万仙山近了,车窗外掠过连片麦田,车轮碾过平整的柏油路面,我望着窗外起伏的太行山脉,远处渐起的红岩山体,恍惚看见钢钎与红岩碰撞迸出的火星,随着晨雾翻涌。

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

远眺群山图

  点多抵达景区,太阳把赭红色岩壁照得发亮。导游提醒大家侧面看:整条挂壁公路有35个开窗,既是采光孔也是观景台。有人指着崖壁上悬挂的钢钎模型惊呼,导游顺势讲解:当年十三位村民用铁锤和钢钎,每人每天只能凿进3公分。凿下的石料有2.6万立方米,如果垒成一米见方的石墙,能从郑州铺到北京。山风掠过洞顶野葡萄藤,仿佛送来1972年开山炮眼的淡淡火药味。

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

万仙山郭亮洞景区入口照片

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

万仙山景区郭亮区域导览图

有人抚摸岩壁时,导游指着一处碗口大的凹痕:这是当年凿洞主力王怀堂留下的,他在这里连续作业18小时,钢钎头磨成了铁片。又轻声补充细节:当年村民用麻绳捆腰悬空作业,绳子磨断过37次,但没人退缩。

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

郭亮洞实景拍摄照片一(水滴石穿)

某处岩缝嵌着半截锈蚀铁钉,某块凸起石棱留着密集敲击纹。行至申景新观景台(以工程发起人命名的平台),导游提醒大家注意东侧岩层变化:凿到此处时遇到石英岩带,村民发明了火烧水激法,先用柴火炙烤岩壁,再泼冷水使其开裂,硬是在莫氏硬度7级的岩石上啃出了通道。看着那些裸露的凿痕像刻进岩石的年轮,生出对先辈们的的敬佩和亲切。

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

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

郭亮洞实景拍摄照片二(百折不挠)

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

中华电视村郭亮洞留念

徒步去了天梯遗址,停留了十分钟。导游向我们介绍:天梯720级台阶最陡处85度宽不足40公分,曾经是村民唯一出山路。1977年通路后,老村长坚持保留300米原始天梯作纪念。山风扬起围着的丝巾,飘向新修筑的玻璃观景台,抬头看那里有人举着云台相机,与下方沧桑石阶构成奇妙对话。

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

炮楼内部照片墙

   下午四点开始返程,我回望后视镜里渐远的红岩绝壁,把额头贴在车窗上不禁感怀,郭亮洞不仅仅是冰冷的地质奇观,它是用血肉凿穿的奇迹。你仔细触摸岩壁时细辨凿痕走向:东段杂乱如急就章,西段渐成整齐队列,每道凿痕都是活着的历史书。阳光穿过磨损的麻绳纤维,在青石板上织出细密光网,恍如当年悬吊在绝壁的救命索。时间沉淀让历史愈发清晰,如同淬火后的钢钎在石英岩上凿出的0.3毫米/次的倔强。

  当我们惊叹现代机械一个月就能完工,而当年十三村民用五年凿通绝壁穿越挂壁公路现在只需半小时,看看岩缝里的野花:没有五年血肉浸润,哪来种子破岩而生的力量?这恰似我们此番的征程的意义——有些价值,唯有用时间当凿子才能刻进光阴,唯有将个人生命淬炼凝聚成集体记忆的铆钉——如同当年十三壮士的麻绳,既系住生死,也编织传奇。

绝壁上的史诗:万仙山郭亮洞游记,时光褶皱里的新章


推荐新闻